close

  自從高中畢業離開澎湖補習、上大學,中間一年多回澎湖當兵,再來又到彰化工作,然後在台灣定
居,也八年多了。如果扣除當兵兩年時間,大約有十五年以上沒有在澎湖生活了。很多澎湖的人、事、
物,感覺上只有在記憶當中,但是其實已經有很大的改變。當年小學時期的同學,雖說不上「兒女成群
」,但是有很多人的子女已經都長大了,有的還上國中了。當然,還有人還是保持「黃金單身漢」的身
份,等待鑽石女郎的出現。

  這次回澎湖,在「澎湖生活博物館」中,見到了幾個小時候的回憶,勾起了自己似乎已經封存的回
憶。首先,就是這個
DSC_1708.JPG 

每到冬至時,家裡都要拜拜。媽媽、奶奶會用麵糰捏出一些豬、雞、牛、鴨、狗等等的家禽家畜,應該
表示六畜興旺的意思,叫作「雞母狗仔(閩)」。

另外有一種,把花生搗碎、或是用高麗菜等等的餡,包成長條型的包子,叫「菜繭」。
康爺就只吃花生口味的,別的他不要。
康爸常在想,康爺因為小時候生活極度困苦,只有「地瓜籤」煮的“稀飯”可以吃,還吃不飽。所以長大
後總覺得這輩子吃夠多蕃薯了,不喜歡吃任何蕃薯所做的東西。
但是,從小到大他吃的花生應該有超過一牛車,可能更多了,為什麼一點都不會感覺厭倦呢?

再來,還會撮湯圓。冬至的湯圓吃了,就多一歲了。
這些,都是冬至時必須做的東西。

DSC_1709.JPG  

在生活博物館裡看到這一盤模形時,那種回到兒時的感覺,真是無法筆墨所形容。

DSC_1694.JPG  

枰,
看起來就是秤比較重的東西才會用這種,比較輕的就是用有秤砣的那種,可以隨身攜帶。

記得小學時候,村子裡大家種的洋香瓜,都是一牛車一牛車載回來,一次收成都可以裝好多箱。 包裝好之
後,就會用這種大秤來秤重,準備隔天凌晨載到馬公去賣。
只是不知道從哪個時候開始,收成就都沒有那麼好,也許是爸媽那時年紀較大些減少栽種面積,但是土地
應該也不復當年的肥沃了吧。 

 

DSC_1696.JPG  

阿母的「車衫機」,裁縫機。
我老家媽媽的房間裡,還有一台放在那裡。多年前媽媽身體不好來台灣住院之後,就沒再用過它了。
當年家境算沒有很好,衣服能補則補,媽媽都是用這台裁縫機幫我們補衣服、褲子。
看到這一台,就彷彿聽到如同木蘭詩中那一 句「唧唧復唧唧」的“車衣聲”。

 

DSC_1685.JPG 

灶,
當年舊家(咾咕石建造,我有記憶的時候就沒有住那裡,而是作為車庫、耕作器具的倉庫,還有養雞、
牛、豬的地方)有這麼一個灶,以柴為燃料。有時候,我們還會跟奶奶去海邊撿一些小小的漂流木回來
以備使用。
灶上放的「大鼎」,是當需要炒花生做花生糖時會用到的。

而在底下的灶,有時候我們會以報紙包雞蛋,沾點水使報紙微溼,放到灶底下,讓不斷掉下的火星,以
溫度將雞蛋燙熟。在那個物質不充裕的年代,分享一顆蛋就是莫大的快樂了。

 

 

澎湖的建築,已經不再是咾咕石所疊成的古厝,但是當年兒時的回憶,依然深藏在康爸心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來自大海的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