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唉~~~長嘆一聲,
才過了沒幾個禮拜,就感受到這個年度成長系列要執行,還真的蠻不簡單的。

人總是有好逸惡勞的習性,所以要持之以恆,不容易啊! 一晃眼就又過了兩個星期了。
白天,上班沒空;晚上常有班程、開會時,沒空;晚上沒事時,有空卻想休息。
所以就這麼過了。

此外,要每週寫一篇並不容易,畢竟靈感、時間不是時常有的。
所以,從這第二篇開始,康爸就私自改為每兩週一篇,每篇一千字以上」,
反正,字數都不會少,內容也較豐富,對吧!
 


今天要來思考思考,出自於《詩經·小雅·鶴鳴》: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」
這句話。

孔子他老人家,對兒子深切的提醒「不學詩,無以語;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
雖然陳亢說,孔子是「遠其子」,好像不會特別去教自己的兒子特別的學問與知識。
但是,一來真的是如此;二來,孔子是因材施教,他自己的兒子資質如何適性而教;
再來,孔子教自己兒子的,一定是基本的,基本不代表低下、不值,而是「一定要打好的基礎」!
所以,學詩、學禮,是每個做學問的人,最需要先下功夫、打下根柢的。
因此,我們來思考詩經中的這一句話。

這句話的白話解釋,很簡單,就是
攻:琢磨。別的山上的石頭,能夠用來琢磨玉器。
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。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。


首先,為什麼要「他山之石」,才能「攻玉」呢? 「本山之石」難道比較差?
(因為沒有特別去看詩經的書,所以以下都是個人的淺見,對錯不知,心得嘛!)

能想到的原因:
1、首先,
  本山之石,都出自同樣的因緣(可能都一樣是花崗石、玄武岩、什麼岩的),材資、硬度應當都差不多,既然硬度都差不多,如何能將同一座山上的石頭中所包覆的玉,磨出來呢? 機率不大。
  推想,這裡的「他山之石」,應當是要比本山之石硬度更高的石頭或玉,才能拿來琢磨出玉。所以,才會說「別國的賢才」,可為本國效力,可不是任何的人都能夠找來為我們國家效力的。
  很多已開發國家,如美國、加拿大、紐、澳等,他們要移民進去很不容易,都會檢視你的專業、經濟能力,要嘛有錢(可以投資、消費),要麻有專業(可以貢獻所長、培養人才),對國家國力都是有幫助的。

  其他國、地區的人才,即使沒有非常超人的能力,但是因為來自於不同的地方,有不同的成長背景、過程,往往會帶來不一樣的想法與觀念,也許融入之後,會成為一種創新,有別於現有做法的成效。這也就是,為什麼我們在工作上、課業上,往往有許多事情、報告等等,需要多次的開會討論後,才能做成決議。
  我們的立法院,也是由許多代表不同領域的委員,來為人民發聲喉舌,討論最有利於人民的法案結果。(雖然這部份康爸個人現在持保留意見。因為現在的立法院已經被政黨、利益團體所左右了,很大一部份的立委,已經不是以人民的考量,為最優先考量了!!! 可悲、可嘆啊!)

  反正,就是融合不同的特性,成為一種更好的特性。

  當然,外來的也不全然都是好的,有時也有不好的,那就變成我們的借鑑囉!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  大多數、正常的人,還是應該都有「向善學習」的特性。所以,別人的錯,就可以成為我們謹慎的依據。別人付出代價讓我們學習,是多麼的可貴、不易啊。


2、其次,
  一塊山上的石頭,猶如渾金璞玉,本質美好但仍待開發。假如就長年的埋藏在山底下未被開採,那麼這樣的一塊好玉,就永遠被埋没在這山中,不會被發掘出來,展現它的美好。惟有借助「外力」,才能將它的美好展現。
  所謂「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人都有至善的本性,但是若是沒有好的環境、教養,那就可能會往不好的方向前進。
  例如,有人從小成長的環境中,長輩、家長們沒事就愛來摸三圈,過年過節更是來個二十四圈(康爸也不懂,二十四圈要多久?)。小孩子從小耳懦目染之下,自然覺得打麻將是「必要的」、是有能力的、是成熟的一種表現,因為長輩總是說「小孩子沒事一邊去」。再萬一有一次,突然做出個摸牌成功的事,大人們七嘴八舌的讚不絕口,那完了,這小朋友可能會立志成為「賭神」、「賭俠」、「賭聖」!(賭會成為俠?聖?乃至神嗎?)因為這讓他得到了「成就感」。
  假如,後來都沒有人指正他,或給他正確的理念,那麼他一輩子就這樣子下去了。而且,十賭九輸,大部份的人還是會將錢輸光光,潦倒一輩子的。所以,善知識的正知、正見加諸,是必要的。人總是有一種「家醜不可外揚」的心態。醜事、難為情的事不外提,也就繼續的辜且下去,沒有改過、修正、提升的一天,一直直的因循下去。反正也沒人看到,錯誤的事持續,也沒人能夠提醒,自然永遠不知道錯,知道錯也不知道改,沒事嘛!

3、再來,
  人是不容易「自己割自己一塊肉」的,是不是?  但是「爛的瘡疤不割除,如何能長出新肉」?不但長不出新肉,可能還會
  也就是人不容易痛下決心的改變自己的壞習慣、壞毛病。台語俚語有一句話說「學好三年,學壞三天」,一旦沾染了壞習氣,要再改好就難了,要下很大的功夫,且必須持之以恆。
  但是,若是沒有外力的介入,是不可能痛定思痛的調整。所以,才需要這顆「他山之石」!

  當初泰王羸政,受宗室大臣的煽動,啟動了「逐客令」,驅逐其他六國籍的客卿,要不是李斯的一篇留名千古的「諫逐客書」所勸諫,且他能收下這樣的諫言,哪有後來一統天下的泰朝?(當然,秦始皇、李斯的功過,以及秦國一統天下到底是好處多、壞處多,此處就不加以評述了!)
  一顆他山之石,必然是下定了決心、抱著可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意志,才可能來攻另一座山,要不然若沒有結果就消失在這時空中了。同樣的,別人願意勸諫、提醒我們,何嚐不是好事?一來表示有個真心的朋友、親人,二來表示我們還算個「可理喻」的人,不是應該多多自我慶幸嗎!「子路聞過則喜,舜聞過則拜」不就是如此。

另外,也可以說他人的過錯,可作為我們的借鑑,好「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」。別人都錯給我們當教材了,要懂得吸收。

以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來自大海的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